新闻动态

蓝釉瓷中的佼佼者:神秘莫测的“鬼脸青”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2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身上流淌着青、蓝、白三色斑点交织,

犹如夜空中倾泻的星河闪烁,

间杂着金斑似流霞浮动,

令无数观者驻足沉思。

藏家为之痴迷,

称其为变幻莫测的“鬼脸青”。

近百年来,学界一直认为

它是康熙洒蓝釉的嫡传,

直到唐英《陶成记事碑记》中一句

“青点釉,仿内发广窑旧器色泽”

的记载被重新审视,

才掀开了它多重身世之谜......

图片

清 雍正 青金蓝釉石榴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

01

{釉色之谜:青金蓝釉的身世}

Lazurite Blue Glaze

关于青金蓝釉的起源,古玩行曾长期陷入“模仿说”的窠臼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《明清瓷器鉴定》中提出:“青金蓝是受康熙洒蓝釉影响而创新的品种,刻意模仿青金石颜色。”

又见将青金蓝等视为洒蓝的,如吕成龙先生《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》一书:“雍正时的洒蓝釉,多着意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泽,釉面有较浓重的青褐色。

图片

图片

清 雍正 青金蓝釉折沿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

清 康熙 洒蓝釉描金提梁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

这些观点影响深远,直至唐英《陶成记事碑记》的重译本问世。

雍正十三年,唐英在景德镇御窑厂立下这块被誉为“清代制瓷法”的石碑,其中赫然记载着“青点釉,仿内发广窑旧器色泽”。这条关键史料揭示:青金蓝釉的创作蓝本并非青金石,而是广东石湾窑的仿钧釉器。

图片

明 石湾窑仿钧釉 树叶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

雍正时期的督陶官唐英以石湾窑仿钧器为蓝本:先在素胎上施乳白釉作底,再用竹管蘸钴料吹洒于釉面,最后覆透明釉入窑高温淬炼。窑火中,钴料熔融流动,与底釉交融渗透,最终结晶为青、蓝、白三色交织的斑点。

这种工艺虽与洒蓝釉同用“吹釉”技法,但效果大相径庭——康熙洒蓝追求均匀细密的蓝点,几无流动感;而青金蓝则呈现大块斑点与自然流淌的窑变意趣,釉色分布更具韵律变化。

图片

图片

洒蓝釉与青金蓝釉效果对比

虽然对于青金蓝釉有多种说法,但无论哪种说法,考其脉络,在清代文献中,康熙洒蓝亦被称为“吹青”釉。青金蓝釉之所以又获“雪花蓝”之名,除因其釉色效果外,亦与宣德洒蓝釉早有的“雪花蓝”之称直接相关。

图片

明 宣德 洒蓝釉暗刻龙纹钵 瑞士玫茵堂旧藏

02

{匠心独运:釉色的不可复制性}

Lazurite Blue Glaze

青金蓝釉创烧时间学界普遍认定为康熙晚期,成熟于雍正、乾隆两朝。雍正朝《养心殿造办处史料》载,雍正十年(1732 年),督陶官唐英 "试烧青金釉,以钴料为主,佐以铜、金诸料,经三次窑火方得宝光",可见其烧制难度远超普通单色釉。

青金蓝釉的金斑大小在 0.1-0.5 毫米之间,呈不规则状分布,有的聚集成片如流霞,有的孤立如晨星。乾隆朝《陶成纪事碑》称其 "斑点天成,非人力可致",道破其不可复制性。

图片

清 雍正 青金蓝釉蒜头瓶

北京故宫博物院

而且多施于小件文房器或陈设器,因其釉色浓艳,需简洁器型凸显质感。因为釉面经高温淬炼后,既有青金石的哑光质感,又含瓷器特有的莹润。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微妙变化:日光下蓝中泛紫,灯光下金斑隐现,触觉如抚温润玉石。

03

{市场表现:存世稀少,珍贵难得}

Lazurite Blue Glaze

青金蓝釉的烧制集中于康乾三朝,尤以乾隆朝产量稍多,但存世量仍极稀少。1985 年伦敦苏富比秋拍,一件乾隆青金蓝釉胆瓶(高22厘米)以12万英镑成交,创下当时单色釉拍卖纪录。该器来源显赫,曾为英国马钱特家族旧藏。

2019年北京保利秋拍,一件赵从衍旧藏的青金蓝釉菊瓣盘以195.5万元成交,其流传经历堪称传奇:1973年首展于香港中文大学,后入藏瑞士玫茵堂,再经北京保利释出,盘底“大清雍正年制”款识与故宫藏品如出一辙。

图片

图片

清雍正 青金蓝釉菊瓣盘

尺寸:17.8cm

「大清雍正年製」

对比霁蓝釉、祭红釉等传统单色釉,青金蓝釉因工艺复杂、存世量少,目前公开记录中,其中完整器市场罕见,多数收藏于故宫、上博等公立机构,民间流通品也屈指可数。这些青金蓝釉的斑驳釉色,也恰是自然造化的最佳诠释......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川网传媒:2025年公司将以技术创新赋能媒体生产
下一篇:没有了